4月2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中文系副主任段怀清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在伟德BETVlCTOR1946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清末口译——笔述式翻译的四种模式及其评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伟德BETVlCTOR1946曾景婷副经理主持,翻译学研究中心、赛珍珠研究中心等中心教师以及研究生等聆听了段教授的报告。
段怀清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国际汉学,著有《<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海上漱石生研究》等。他还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主讲人。此次讲座聚焦晚清翻译模式,段教授将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下具有特定翻译目的的翻译活动定义为“口译——笔述式”模式,以马礼逊、林乐知等传教士和王韬、沈毓桂等中国文人的合作为例证,从口译者与笔述者身份、地位、权力的转换对晚清的翻译实践进行剖析与评介。他指出,翻译研究一定要关注翻译过程在翻译的最终形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段教授详细分析了口译者和笔述者的“显在”与“潜在”,“潜在”的“本土”与“显在”的“本土”之间的四种合作翻译模式。整个讲座内容图文并茂,段教授还分享了多幅珍贵的来华传教士及其中国助手进行翻译的工作照片及绘画,并做了“图像学”解读。从照片的构图、占位、表情等信息中可以看出,早期翻译工作中传教士牢牢把握了合作翻译的主导权,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双方的关系逐渐发展、演变为相对平等的交流和融汇,中方文士译者的主体性也逐渐加强。
浙江工商大学叶旭军、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副秘书长裴伟、江苏大学潘亚莉、公司郭红明、肖珺等几位老师也参加了段怀清教授报告会。与会师生聆听段教授讲座后,对清末民初的口译——笔述式翻译工作模式和成就有了充分了解,并为师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高秀 审稿:曾景婷)